引言
过去二十多年,越南地方财政的支柱,几乎都与房地产密切相关。卖地、建新区、搞基建,形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循环:
土地出让 → 财政收入 → 基建投资 → 房价上涨 → 再次卖地。
但当房地产逐渐失去支撑力,这套循环开始显露疲态。土地出让金下滑,地方财政缺口越来越大。于是,一场新的”转场游戏”悄然登场。
一、从卖地到炒概念
在房地产红利不再的背景下,越南部分地方政府转向了资本市场。操作路径大致如下:
- 包装概念企业:挑选或扶持一家企业,冠以 AI、云计算、绿色能源、储能等”未来产业”的名号。
- 制造市场预期:政策扶持、媒体宣传、投资者情绪叠加,让企业股价迅速上涨。
- 资本套现:企业通过增发、股东减持、配股等方式获取现金。
- 反向买地: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这些资金再回流,用于购买当地土地、建设园区或厂房。
看似一石二鸟:既补上了财政缺口,又造出了产业的”繁荣图景”。
二、虚拟繁荣的局限
这种模式,表面上解决了卖地收入不足的问题,但实质上有几个显著局限:
- 短期输血:依赖股市情绪,难以形成持续性。
- 产业空心化:缺乏真实上下游配套,园区只是”摆设”。
- 风险转嫁:政府压力转移给资本市场和企业,留下金融隐患。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资本运作+土地财政”的循环,但缺乏真正的产业升级。
三、普通人能分一杯羹吗?
在越南股市的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普通人可以从中获利吗?
从逻辑上看,政府和企业的操盘手,早已默认进入这个游戏的钱,是”即使亏掉也不影响生活的钱”。
这意味着:
- 资金充裕的机构、相关利益方,或许能在高位套现离场。
- 而普通投资者,往往接盘于市场狂热的尾声。
表面上大家都在参与”AI 概念股”的财富盛宴,实际上,分配格局早已注定。
四、财政的长远挑战
房地产退潮后,地方财政的新故事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 如何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 如何真正推动产业升级,而不是制造概念泡沫?
- 如何在资本市场与公共财政之间,建立透明的规则与边界?
这些问题,越南和很多新兴市场一样,都不得不面对。
总结
从房地产到 AI,从土地财政到资本运作,越南地方财政的转场游戏更像是一场”临时续命”的自救。
短期上,故事可以继续讲,股价可以继续拉,但长期而言,财政的健康与产业的真实增长,才是最终的底牌。
至于普通人?
也许能在短期热潮里尝到一点甜头,但更大的可能,是成为最后的买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