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夏夜,我走进了博尔赫斯的迷宫

在一个无课的夏夜,作者通过阅读博尔赫斯的《虚构集》经历了思想的启蒙,意识到文字的力量可以构建复杂的世界和哲学思考。博尔赫斯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迷宫、图书馆、镜子和无限的意象,探讨时间、身份和现实的本质,影响了无数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不仅是文学的冒险,更是对人类存在的深刻反思,值得每个人去阅读和思考。

分类
生活
标签
生活总结反思心理学

那是大学夏天一个无课的夜晚。
宿舍里很安静,舍友们都出去了,只有我躺在床上,手里拿着 Kindle,漫无目的地翻看着书库。那是大一的夏天,期末考试刚结束,突然多出来大把大把的时间,却不知道该用来做什么。高中时幻想的大学生活应该充实而自由,但真正到了暑假,反而陷入了一种茫然。
我在 Kindle 上看到了《虚构集》。说实话,我对博尔赫斯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各种书单、豆瓣推荐里见过无数次,但一直没有真正读过。那天晚上,大概是因为太无聊了,又或许是觉得应该读点"有深度"的东西来证明自己没有虚度时光,我点开了这本书。
第一篇是《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我以为会是一个普通的幻想故事,结果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的心跳开始加速——一个虚构的百科全书条目,一个想象中的世界,竟然可以如此精密、如此自洽,甚至开始侵入现实世界。
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文字可以构建世界,可以创造迷宫,可以让读者在思想的深渊边缘行走。写作不是为了迎合算法、不是为了追逐流量,而是为了抵达人类精神的深处。
那个夜晚,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虚构集》。
这就是我与博尔赫斯的相遇。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想写点什么来纪念那个改变了我的夏夜,但总觉得还没准备好。直到现在,我终于坐下来,开始写下这篇文章。
让我把这位改变了我的作家介绍给你。

一个阿根廷少年的成长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着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出生时,没有人知道这个孩子将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奇迹之一。
他的童年在书籍的海洋中度过——父亲的图书馆成为他最初的迷宫,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书籍给了他双语的视野。后来他去了日内瓦读中学,在剑桥度过大学时光,在欧洲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那里度过了他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光。
这种跨越两个大陆、融合多种文化的生命轨迹,深深地刻印在他的作品里。当你读博尔赫斯,你会发现他既是阿根廷的,又是世界的;既是拉丁美洲的,又是欧洲的。他的文字里有布宜诺斯艾利斯街角的探戈,也有英国文学的典雅;有西班牙语的热情,也有哲学思辨的冷静。

文字构建的世界

博尔赫斯写过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他的小说很短,通常只有十来页,却能让你重新思考时间、身份、现实的本质。
在《虚构集》里,时间不再是一条线,而是无数分叉的可能性;偶然性统治了整个社会的运作;一个男人梦见另一个人,最后发现自己也不过是别人梦境的产物。在《阿莱夫》里,叙事者在地下室发现了一个直径两三厘米的球体,从中可以同时看到宇宙中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事物。在《沙之书》里,有一本拥有无限页数的书——每次翻开都会出现新的页码,永远无法找到第一页或最后一页。
博尔赫斯自己曾说:"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
这正是他的文学世界——不是为了给你答案,而是为了把你带入困惑、危险和失败之中,让你在迷宫里寻找出口。

迷宫、图书馆、镜子、无限

博尔赫斯痴迷于几个永恒的意象:迷宫、图书馆、镜子、无限。它们反复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宇宙。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这是他在《失明》一文中写下的话。晚年的博尔赫斯因眼疾失明,被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上帝给了他八十万册书和黑夜,这个绝妙的讽刺成就了他后期最深刻的作品。
他的写作风格有一种古典的优雅。博尔赫斯从不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玩弄晦涩的技巧。他用最朴素、最精准的语言,营造出最不可思议的氛围。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反复打磨,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却能指向哲学的深渊。
与同时代的乔伊斯、庞德这些现代主义大师相比,博尔赫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他更关注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而非现代生活的社会心理困境。他不写职场的焦虑,不写爱情的纠葛,不写中产阶级的危机。他写的是人类永恒的困惑:我是谁?时间是什么?无限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这些作品常常从一个简单的"如果"开始——如果一个人永生不死会怎样?如果世界是别人的梦境会怎样?——然后展开为精密的思想实验。
读博尔赫斯的过程,就像在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里行走。你以为你在读一个故事,结果发现你在思考哲学;你以为你在读幻想小说,结果发现你在质疑现实本身。

作家的作家

许多人说,博尔赫斯开创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时心里想着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构建《看不见的城市》时借鉴了博尔赫斯的想象力。卡尔维诺曾这样解释他对博尔赫斯的痴迷:"我之所以喜爱博尔赫斯的作品,是因为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包含有某种宇宙模式或者宇宙的某种属性。"
翁贝托·艾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这些我们熟悉的名字,都曾坦诚地说:我受博尔赫斯影响至深。
他被称为"作家的作家",因为他不仅写作,更拓展了文学的可能性。读博尔赫斯,就像是拿到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现代文学殿堂的大门。你会突然理解那些"晦涩"作家在做什么,你会发现原来这一切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被一位阿根廷老人预言和实践过了。
正如威利斯·巴恩斯通在《博尔赫斯谈话录》中所说:"那些听过或者读过他的人们,终其一生都将被他影响。"

为什么要读博尔赫斯?

因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直给的情节、明确的答案、即时的满足。但博尔赫斯告诉你:文学可以是一场智力的冒险,一次形而上的漫游。他的每一个短篇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思想迷宫,你走进去,转过几个弯,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哲学的深渊边缘。
你会发现,原来小说不必写到十万字才能震撼人心。一个十页的短篇,就能让你重新思考时间、记忆、身份和存在的本质。这种密度、这种浓度,是当代大部分文学作品无法企及的。
读博尔赫斯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思考,但这不意味着它是某种"身份标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有人喜欢轻松娱乐的内容,有人喜欢需要思考的作品,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如果你恰好对哲学、对形而上学、对那些关于时间和存在的问题感兴趣,那么博尔赫斯的作品会给你很多启发。阅读本身应该是一件纯粹的事——因为好奇,因为喜欢,因为想要了解不同的思考方式。
读过博尔赫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一座图书馆不再只是图书馆,而是可能包含宇宙全部知识的巴别塔;一面镜子不再只是镜子,而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一个分叉的小径不再只是小径,而是时间本身的隐喻。博尔赫斯教会你一种诗意的、哲学的生活方式。你学会了在平凡中发现神秘,在具体中看到抽象,在有限中感知无限。
如果你一生只能读一百本书,博尔赫斯必须占据其中一席。如果你想在有限的生命里接触到人类智慧的巅峰,博尔赫斯是绕不过去的那座山峰。
他的短篇很短,一个晚上就能读完一本。但那种阅读体验带来的震撼和余味,会在你的精神世界里回荡很久很久。你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起《阿莱夫》里的那个球体,想起《博闻强记的富内斯》里的诅咒,想起《巴比伦彩票》里的荒诞——然后你会微笑,因为你知道,有一位已经逝去的阿根廷老人,曾经用他的文字永远地改变了你。

永恒的迷宫

尽管博尔赫斯终生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世界文坛的崇高地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球拥有无数读者和研究者。对于许多作家而言,博尔赫斯不仅是灵感的源泉,更是文学可能性的拓展者——他用短篇小说这一形式,抵达了哲学、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深处。
1986年6月14日,博尔赫斯在瑞士日内瓦逝世,享年86岁。
他留给世界的,是一座由文字构建的永恒迷宫。
在他的小说《另一次死亡》里,博尔赫斯曾这样写道:"而他们的模糊图像丢失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这或许也是他对自己最好的注解——一个用文字创造了无限宇宙的人,最终也如同他笔下的那些迷宫、镜子和梦境,消失在更浩瀚的存在之中。但那些文字,那些思想,那些被他构建出来的世界,却永远不会消失。
所以,为什么要读博尔赫斯?
因为他是博尔赫斯。这个理由就已经足够了。

Follow Me | 关注我

  • 公众号
    • Ball TriangleAnimated representation of three balls
      notion image